【资料图】
“燕赵神韵”河北省民间文艺精品展吸引众多参观者——
民间文艺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民间文艺精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间智慧的结晶。河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燕赵大地不断传承发展、展现勃勃生机。”近日,在石家庄举行的“燕赵神韵”河北省民间文艺精品展开幕式现场,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史建伟说,参展的每一件精品都关联着一个场景、都负载着精彩的故事。同时,这些文艺精品体现着丰富的创意灵感、精巧技艺、工匠精神,从中可以深刻感悟到燕赵儿女慷慨悲歌的家国情怀、不甘落后的进取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几千年来,河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描绘出多姿多彩、深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民间文艺有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生活变化而变化的特性。优秀的民间文艺不只是历史的遗产,更要唱响时代旋律、体现时代脉动。”史建伟表示,时至今日,在长城脚下、太行山麓、运河岸边、渤海湾畔,燕赵儿女在追求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仍在用缤纷多彩的技艺、唱腔、舞蹈表达着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活力与生机。
多样的民间艺术珍品展现着多彩的河北风貌。张家口市级非遗项目怀安县细木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利,以椴木和土砖为原料制作了张家口大境门模型。该作品按照1∶50比例仿真制作,耗时三个月,包含了22000多个构件。马利说:“大境门是张家口的地标性建筑,希望更多人通过这个作品了解我的家乡。”展出现场,唐山皮影、廊坊“燕京八绝”、秦皇岛古法琉璃等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琳琅满目,彰显着河北民间艺术的丰硕成果和巨大活力。
植根乡土、紧随时代,河北民间文艺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创新表达。参加此次展览的省级非遗项目郭氏铁板浮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海博、郭墨涵父女两人,分别带来了《铁人王进喜》和《超越》两件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其中,郭墨涵的冬奥题材作品《超越》在传统铁板浮雕工艺基础上创新运用了丙烯上色技法,使铁板浮雕色彩更鲜艳、更饱满。
作为一名“80后”非遗传承人,今年7月,郭墨涵还与父亲郭海博带着铁板浮雕《中国熊猫》《鹿》《鹰头》和彩铜浮雕《喜鹊登梅》《孔雀图》等作品,走进西班牙和法国进行文化交流,让当地市民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河北民间文艺,感受河北民间文艺的多样性和生命力。“这些作品深受海外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众多海外企业代表表示,愿意加强合作,助力河北民间文艺精品开拓海外市场。”郭墨涵说,作为一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要努力拥抱新设计、新市场,为民间文艺精品开拓出海渠道、争取更多应用场景,让河北民间文艺精品不断融入世界人民的生活。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一直热度不减,‘国潮范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相信,燕赵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民间文艺精品能够得到年轻人的喜爱。”河北省文学艺术中心副主任孙达认为,当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很多人表达文化认同的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从热衷“洋品牌”到“国潮”盛行,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而传统文化屡屡“破圈”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以此次展览为例,为了让众多河北民间文艺精品“走出”展厅、走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除了展馆展示之外,还采用了多媒体互动、手机扫码看展等新的展陈形式。此外,以各县(市、区)为展览最小呈现单元,激发年轻观众家乡荣誉感、自豪感,也为人们打开一个全面了解河北民间文艺的窗口。
一场展览让更多人看到了河北民间文艺面向未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更多可能。孙达介绍,为了更好地挖掘燕赵文化资源、传承燕赵文化基因,接下来,河北省文学艺术中心将采取多种宣传推介方式,以短视频讲述民间文艺作品背后的故事,进行民间文艺家专访,不断优化展陈设计,以民间文艺精品为基础开发文创产品,为大家提供不同的感受燕赵传统文化的机会与载体。(河北日报记者曹铮)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