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9日讯(记者 刘潇潇 韩肖)有消息称,阿斯巴甜将于近期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消息引发了无数消费者,尤其是无糖饮料爱好者的担忧。
【资料图】
阿斯巴甜到底安不安全?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目前各食品安全机构对于阿斯巴甜是否致癌尚无确切定论,有关上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于致癌物分级标准同样存有争议。至于今后能否继续开怀畅饮无糖饮料,有专家表示,虽然减少糖分摄入已成为业界共识,但消费者不应过度依赖甜味剂。
阿斯巴甜到底是什么
综合《科普中国》官方公众号发布信息,阿斯巴甜是一种甜味剂,其热量为蔗糖的1/200。因为热量低、甜度高的优势,阿斯巴甜多在饮料、食品中应用,比如消费者常见的无糖可乐、口香糖等。
不仅是阿斯巴甜,如今很多食品当中都能找到甜味剂的身影。资料显示,甜味剂按照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低热量的糖和糖醇是含有热量的糖和糖的衍生物,均属于营养性甜味剂的范畴。例如常见的赤藓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等。非营养性甜味剂又可分为“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甜蜜素)和“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两类。
阿斯巴甜安全性如何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对于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国际上多个健康组织和监管机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等,都对阿斯巴甜进行了广泛的评估和研究,都认可了其在合理范围内使用的安全性。
对于阿斯巴甜安全性的质疑,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认为,消费者暂时无须恐慌。他介绍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致癌性分级不等于致癌强度。其致癌分级依据是致癌证据的确凿程度,和致癌强度或对人类的实际威胁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实际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分级一直都备受争议。建议消费者可以关注相关确定内容正式公布之后,其他国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回复。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营养素养分会副秘书长吴佳表示,按照目前的法规要求,阿斯巴甜在合理范围内可以被应用于食品加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评定的一级致癌物还有酒精、槟榔、香肠、火腿、熏肉等常见食物,她认为,消费者无须过度恐慌,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合理搭配,不要依赖甜味剂饮料。
据媒体报道,相关消息出现后,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在官网发文称,公共卫生主管当局应警惕这一观点,因为它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并提出欢迎由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阿斯巴甜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无糖饮料要如何选择
为了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不增加身体负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热衷于无糖食品,其中就包括各类无糖饮料。此次“阿斯巴甜致癌事件”虽未有最终定论,但在专家看来,“无限畅饮”无糖饮料的行为仍不可取。
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项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同时强调有低确定性证据表明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NSS)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很多具有甜味的无糖饮料,往往是添加了非糖甜味剂。尽管没有摄入糖类,但这些非糖甜味剂也会对体重控制、肥胖等有一定影响,不可以因为其不含糖而无所节制地饮用。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中提出,深入开展“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呼吁从多个维度进行“减盐、减油、减糖”。
对于食品的选择,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消费者应主动控制对甜食的过度追求,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甜味剂上。在他看来,减糖的未来是减甜,如果人们不能降低饮食的甜味水平,那么即便不用甜味剂,也会重新选择使用糖。
责任编辑:Rex_09